凤凰花开,骊歌唱响,一场始于初秋,终于盛夏的美好相遇,在历经四季轮转,跨越无数日夜,又到了挥手说再见的时候。相信一路走来,总有一些人,不畏山高路远,昂首前行,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取得耀眼成绩。今天,让我们走近350VIP浦京集团2023年校长奖获得者王昌民,看她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闪闪发光……
王昌民,350VIP浦京集团生理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师从于书彦教授。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应激以及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其他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研究生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新浦京集团350Vp一等奖学金、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新浦京集团350Vp优秀研究生、新浦京集团350Vp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在本科期间,王昌民曾在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也是在那里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正是有了本科期间的实习经历,在很多同学纠结“要不要考研”的时候,王昌民带着对未来和未知充满着探索的渴望,毅然决然选择考研,并坚定的选择了生理学专业。怀揣着这颗强烈的好奇心,王昌民开始备战考研,“现在回想起每天努力备考、努力上岸的日子仍历历在目,有苦有乐,有喜也有忧。”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想必有考研经历的同学跟她一样,有过同样的感受,备考期间紧张、焦虑是常有之事,走下去需要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她是幸运的,在坚定与不渝中,最终收获了“上岸”的喜悦,开启了向往已久的心迹版图。
三年研究生时光,王昌民的目标也很明确。“我是那种认准一个目标就勇往直前的人。自从研一入学就坚定信念,未来要在抗抑郁领域深入学习并希望能为抗抑郁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可以说研究生三年,我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她细细回忆着。
踏实勤勉,进而有为
闪闪发光的成绩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困境之中的坚守。漫步在科研的海洋,王昌民是一名踏实勤勉的开拓者。她初次接触科研工作其实是陌生与胆怯地,实验过程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实验失败、结果不符合预期等。“我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怀疑是不是选错了专业?是不是不适合科研工作?……”面对这些问题,王昌民也曾因此而困惑不已。后来,她的导师于书彦教授给了她极大的帮助。“于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她总能在我困惑时耐心地和我聊天,针对出现的问题给我精准的指导,让我进行复盘,很快找回工作状态。” 就这样在导师和同门的帮助下,她自己重拾信心,在师兄师姐做实验时,她也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他们在实验操作时的细节,也慢慢步入了科研工作的轨道,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走出了迷茫的状态。
关于对科研之路的看法,王昌民是这样描述的,“做科研要秉着不放弃的态度,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王昌民真正开始在实验方面有所产出,是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期刊发表论文1篇。抑郁症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为典型症状的一种神经精神类疾病。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miR-26a-3p能够通过p38、NF-κB/NLRP3通路调节神经炎症和突触可塑性,参与抑郁样行为障碍的发生。一谈到这里她的话便多了些,语调也欢快了许多。
心怀感恩,行稳致远
在山大的生活,是王昌民不舍又难忘的回忆。细数来时路,王昌民说,导师于书彦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影响着她,她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恩师的指导和关怀。“组会上,于老师总是耐心的听每一位同学的汇报,发现他们的问题,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于老师的学识令人敬佩。在组会这个平台上,于老师给了同学们很多指导,无论是试验方法还是学术能力,都令人受益匪浅。”于书彦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求真务实,生活上对学生也是无微不至。“每年的九月份和六月份,于老师会组织课题组全体同学一起去爬济南的佛慧山。九月份的登山活动意在迎接新同学的到来,通过这一活动,课题组同学们能够加深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促进课题组协作与友谊的增进;而六月份的登山则寓意着送别毕业生,为他们送上诚挚的祝福,期盼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一帆风顺,前程似锦。”学习贵在有张有弛。运动是缓解压力的良药。“参加爬山活动一起和老师、同门分享趣事,烦恼和忧愁随之消散,浑身充满力量,再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王昌民这样说。
谈到对于未来的规划,王昌民将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这既是她的兴趣所向,也是她的目标所在。她将继续在学业中追随心中的梦想。今年暑假过后,王昌民将继续留在山大攻读博士研究生。